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二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二、课程内容结构和学时安排 (一)课程内容结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该课程的内容体系由三大模块构成: 第一个模块:总论。对二大理论成果总体论述,简述形成的历史进程、科学阐明一脉相承的关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个模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的理论。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的时代背景、总路线、基本纲领、主要成就及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1)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个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也突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二)理论课堂课时分配(48学时:讲课47学时,课堂作用1学时) 序号 章 节 标 题 学 时 备注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4学时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学时 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学时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学时 5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2学时 6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学时 7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2学时 8 第八章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学时 9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学时 1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布局 10学时 1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6学时 12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4学时 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4学时 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2学时 三、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 该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开设时间最长,占用学时系数最多的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为了适应教材内容的变化,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我们先后安排所有任课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在河南大学举办的该课程培训班学习。 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因而教学难点很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集体研讨和探究,把握对教学难点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化对这些难点问题的认识,从而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目标定位,授课教师积极吸收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本课程内容的知识含量、思想含量和信息含量,提升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我们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教育体系,在课堂讲授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在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我们主要采取课堂教学、课外自学、社会实践、答疑辅导、考核等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贯彻在课堂上少讲、精讲的原则,拿出一定数量的学时,由教师组织专题课堂讨论、主题读书活动、播放教学录像片等影音资料、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各异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力和认可度。同时,鼓励学生课外自学原著和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包括社会调查、“三下乡”、“四进社区”、“西部支教”、志愿服务、义务劳动、勤工助学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平凡的岗位表现出的高尚情操、优秀品质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增进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坚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的理想和信念。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困惑不理解的问题,采取个别答疑和集体辅导答疑,并通过笔试考核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基本理论运用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三年来,我们通过课程建设构建了一个具有特色性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 1、多媒体教学。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形式,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互动式教学法。注意发挥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讲授内容时,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达成思想认识的和谐共鸣。 3、问题教学法。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程重点,结合社会中的热点和难点,提出问题或列出习题,先让同学思考,再组织他们讨论,最后由教师帮助分析、归结,导引出结论。 4、演讲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辩论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 五、教学研究 教学与科研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一贯鼓励支持教研组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积极申报课题,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参加学院和省厅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